• 2013-08-11 01:38
  • 工商時報
  • 蔡卓卲

 面對智慧手機的成長動能已逐漸趨緩,平均售價逐步下滑,以及2014 年恐跌破300美元等量、價雙雙不保的壓力,如何催生下一個接替智慧手機的新產品議題愈發重要。隨著體感裝置的推出、Siri問世、眼球追蹤、腦波感應, 更多新穎技術相繼出籠,穿戴式裝置儼然已成為國際大廠下一波較勁的新戰場,其所蘊含的產值,預估將從2011年的12億美元成長到2018年的183億美 元,值得市場期待,包括Apple、Google、HTC、Microsoft、Samsung、Sony等,皆投入相關產品研發。

 未來1-3年之間,穿戴式產品可大致分為兩大類型,一是以特定專業領域應用為主的穿戴式產品,包括生理監測、健康規劃、運動管理等,為現階段主要 應用類型,占65%;另一則是透過與手機的聯接,進行各種功能,提供便利使用的價值。穿戴式裝置議題雖然火熱,但市場卻還沒準備好,短期間內,業者即使推 出穿戴式產品,也無法成為提高營收的萬靈丹,但若期待創造高額的出貨量,還得等上3-4年,而其中還有技術挑戰必須面對,例如電力、雲端應用服務等。

 智慧穿戴式裝置的定義是什麼?智慧穿戴式裝置的定義為:(1)能穿戴在使用者身上,(2)具備一個運算處理核心,(3)可以執行各種功能的軟體系統,(4)具備有線、無線連接網路或其他裝置,(5)具備不同目的的感應器。

 由於穿戴式裝置應用領域包括消費電子、企業與通用、醫療與保健、軍事與航太,投入各應用領域的廠商也不盡其數,現階段產品發展路線之一,是以特定 應用為主的穿戴式產品,應用情境包括可以記錄使用者的運動狀況、並分析卡路里消耗與健康規劃,或在高爾夫球場上提供場地資訊,以及球友間的訊息連絡。在這 些特定領域中,多由既有廠商來提供產品,因為這些業者在該領域的品牌形象與價值可以反映到穿戴式裝置上,如果其他廠商想進入這些特定領域,則傾向採用異業 結盟方式。

 另一條產品路線是像Sony和Pebble所推出的Smart Watch,得透過與手機的聯接,才能進行各種功能,包括閱讀簡訊、顯示來電、播放音樂、觀看社群網站與進行小遊戲等;或像Google Glass般,可進行拍照、錄影、導航等部分功能。雖然這類產品並不具備和智慧手機、平板相同的多樣、全面功能,可是透過穿戴式優勢,也能創造便利使用的 價值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威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